
劇集《魷魚遊戲》中,遊戲參加者需要勝出全部遊戲關卡,生存到最後方可贏得最終獎金456億元。所有遊戲關卡都有指定規則,只要沒有違反遊戲規則,參加者可以在灰色地帶自由發揮策略和手段;而不想玩遊戲、違反規則或是在遊戲中輸掉,代價就是馬上死亡出局。下面將介紹《魷魚遊戲》的六個遊戲關卡,並逐一點評:
相關文章:《魷魚遊戲》:劇集爆紅背後的4個成功要素︳邏輯定位矛盾最大敗筆
一二三木頭人
大家都熟悉的傳統「木頭人」遊戲。設定起點和終點後,由一人負責背對參加者喊口令,參加者需趁機由起點跑向終點;當喊口令者轉身,參加者需要馬上定住動作,不慎移動便即時出局。

《魷魚遊戲》以人偶負責喊口令,是聰明做法。通常生存遊戲類劇集或電影都會加入人偶,既可透過詭異造型營造驚慄氣氛,又可成為獨特標誌。不少人覺得《魷魚遊戲》人偶可怕,我倒覺得不夠可怕,但童趣造型加上採用兒童遊戲,印象鮮明氣氛不俗。
出局者被原地射殺,雖然展現到「即死」的殘酷,但參加者沒有提前知道規則下平白死去,。而且第一關卡即殺死達250多人,未免太不符合成本效益(誘騙每個參加者的人力物力)。如果用利器或短箭之類,致殘但不致死,既給參加者機會繼續遊戲,找別人作擋戰牌或冒小傷衝往終點等場面亦有助突顯遊戲殘酷。
戳椪糖
椪糖由黃糖或蔗糖燒製,韓國攤販售賣時,會用模具在椪糖未完全冷卻變硬時在其上印上圖案,吸引小孩購買。《魷魚遊戲》要求參加者在限時內以竹籤弄出椪糖中的圖案,未能在限時內完成,或弄破圖案者會被槍殺。

特別的是遊戲開始前,主辦方讓參加者選擇一道門,而門前的圖案原來代表椪糖的圖案。但除了三角形和圓形,星型和雨傘型似乎不可能在時限內以竹籤完成,雖然劇集或是要帶出「選擇」的重要性,但如果選擇的重要性如此大,則相當遊戲可說是沒有任何「策略」或「智謀」的空間,更遑論探討「人性」了(我頗驚訝沒有參加者故意弄破別人椪糖)。
雖然男主角成奇勳(李政宰 飾)最後想到用舔的辦法,剛好在限時前完成,算是首次用「智力」勝出遊戲。但撇除此法和作弊方法,如果沒有太多考驗參加者個人實力的空間,似乎失卻了「遊戲」的意義。
拔河
《魷魚遊戲》要求參加者組成10人小隊,以抽籤方法選擇對手,與另一隊拔河。因為拔河舞台設在高台上,輸的那一隊會全隊直接墮下舞台死亡。遊戲看似一如上兩個關卡般簡單直接,但細節決定了它比前兩個遊戲出色。

首先,拔河真正考驗到參加者個人能力。無論是體力或是智力,參加者的個人實力直接影響結果,加上以小隊形式參賽,講求團隊綜合實力,自然更具觀賞性。吳一男(吳永秀 飾)分享拔河經驗令小隊有力抗衡強勁對手,曹尚佑(朴海秀 飾)用前進出奇不意讓對手跌倒再突襲,皆展現智力可以勝過體力(對手全男班)。看似必敗但以弱勝強,令此拔河遊戲環節特別緊張令人屏息,劇力萬鈞。
當然如果要更佳效果,我會設置兩到三道橋,由小隊自安排人手應戰,決定每條橋派出甚麼人以及多少人。如此不但令小隊對戰更有策略更刺激(如田忌賽馬策略),亦會有勾心鬥角場面出現(如透過分組除掉強者/弱者)。
彈珠(波子)遊戲
承接拔河遊戲之後的彈珠比賽,是全劇我最欣賞的遊戲,甚至可算是全劇高潮。遊戲要求參加者組隊,兩人一組,每人獲分彈珠十顆,透過遊戲取得對方全數彈珠即勝出。遊戲由雙方決定,方式不限。

彈珠遊戲出色之處有三。第一,分組機制利用參加者上個遊戲的團結心理,讓他們傾向與信任的人組隊,再公布要雙方決鬥,已令人拍案叫絕。眼前是自己熟悉的搭擋,但兩個只能活一個,到底是犧牲自己還是勝過對方?是光明正大由運氣判斷結果,還是要比併雙方實力?落後時能否忍住不用手段欺騙信任自己的人?直至彈珠遊戲,劇集才首次深入到「人性」此一層面。
撇除道德問題,曹尚佑以手段反敗,成奇勳以對方弱點(雖然是裝的)欺騙,甚至張德秀(許成泰 飾)轉換遊戲憑藉運氣逆轉,都非常精彩。智英(李瑜美 飾)想出拋擲遊戲並選擇後手,故意輸掉讓姜曉(鄭好娟 飾)勝出,動機合理而且手段簡單,配合前段雙方交心對談場景,絕對是全劇最感人一幕。個人其實甚好奇那對夫婦到底玩了甚麼遊戲、過程又經歷了甚麼,不過明白不拍出來更有想像空間,只能可惜。

第二,決鬥方式自訂,令遊戲自由度極大,真正給智謀者有發揮空間。二十顆波子,可以想出不少精彩遊戲。遊戲中猜單雙以運氣為主軸,但押注碼的多少亦很講究;拋擲比併距離遠/離目標最近考驗力度及準繩;將彈珠拋進洞則考眼界。當然《魷魚遊戲》集數少,且風格明顯沒聚焦在智鬥上,否則加入一兩個更考驗策略的遊戲(例如把對方打進沙坑的彈彈珠遊戲?),此環節會更有餘韻。
最後,我認為彈珠遊戲最符合劇集的「遊戲」核心。因為每位參加者必須為自己勝敗負責,且有明確的遊戲對手,雙方每一步都會改變最終結果;加上爭奪彈珠過程涉及不同技巧,有「道具」有「籌碼」,趣味及娛樂性最高。而且比賽還可以篩選出有實力的參加者,有助令之後決鬥競爭更激烈。
玻璃橋
參加者要沿玻璃橋走到另一邊高台,但左右兩塊玻璃只有其中一塊是強化玻璃,選錯就會從高處墮下死亡。不過16位參加者事先選擇帶有號碼,號碼又決定走橋的次序。

玻璃橋值得一讚的是場景設置,華麗盛大而且精心設立機關,踏上左右玻璃決定生死,亦簡單直接又刺激。不過選號碼此一前設,卻讓遊戲意義大減。號碼靠前者可說是必死,毫無取勝空間,難道這又是要強調「選擇」的重要性?然而對遊戲一無所知地選擇,變相即是運氣。富人煞有介事地分析選號碼的心理學,不單無助令遊戲看得有深度,反顯得規則的可有可無。
號碼次序不是不行,但這樣對號碼靠後的實在太大優勢。若由我安排,同樣玩法也可以力求「公平」一點:將所有參加者矇眼,一個一個來,前面號碼死了,後面的號碼才能解開眼罩玩,這樣號碼後的同樣要分辨哪塊玻璃安全(腳印?),前面的也有餘地誤導後來者(留下行走痕跡誤導/外套障礙)。至於更刺激又牽涉人性掙扎的玩法,隨便想亦有大堆。否則照《魷魚遊戲》的玩法,如果我號碼靠前,也許會選擇抱住強化玻璃跳下去赴死,勝過白白被後來者當墊腳。
魷魚遊戲
放在最後的理應最精彩,然而我卻認為是六個遊戲中最失敗的遊戲。雖然關卡勉強拍了單腳跳、進圈等規則,但整個過程其實跟魷魚遊戲無甚關係,說穿了只是雙方互相攻擊直至對方死亡。即使換個遊戲套上,效果其實分別不大。

雖然魷魚遊戲呼應了劇集名稱,而且對於兩位主角而言意義甚大,是雙方共有的童年回憶,但對外人(其他參賽者及觀賞者)來說,這些回憶毫無意義。感覺就像是為了煽情強化兩人感情,度身訂造強行加入的遊戲。專程飛來欣賞「最為刺激」的韓國區比賽的富人,真會因為兩個人互相肉搏感到樂趣?我很懷疑。如果是這樣,倒不如直接分發簡陋武器,讓400多人大混戰至最後一人更為血腥刺激。
魷魚遊戲使鋪排已久的最終決賽令人失望,場地簡陋(回到木頭人之場地)、選錯遊戲以至形式單調,沒法帶來期待感或緊張感,放在玻璃橋後更是落差強烈。根據富人口味胡亂想,地上加上尖刺、每輸一局失去一肢體等等,不是已令比賽顯得比前五個更殘酷?當然曹尚佑最後突然感悟以刀自裁,匪夷所思又不合理,已是後話……

總的來說,《魷魚遊戲》遊戲的場景佈置是有心思的,色彩豐富有記憶點,更一直維持兒童遊戲的基調,風格統一。六個遊戲中,以彈珠遊戲及拔河最為出色,成功在劇集中段塑造角色形象,增加重重張力迎來高潮。不過魷魚遊戲作為最終遊戲,沒有應有的緊張和盛大,處理不當,堪稱敗筆。